【六院名家】第四期:他为患者谋福祉,不枉这一身白衣——杨治涛
发布日期:2021-09-14 浏览次数:16141
杨治涛,副主任医师,阜阳市妇女儿童医院骨科主任。1997年毕业于皖南医学院,毕业后就职于阜阳市第六人民医院。在工作上务进求实、兢兢业业,对病人真诚以待、蔼然可亲,与同事之间团结互助、亦师亦友。二十多年的工作历程,诠释了一位医者的仁善、学者的执着、师者的精诚。
他是患者的“知心人”
“为医者,须绝驰骛利名之心,专博施救援之志”。骨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病人多是急诊、车祸入院就诊,患者的痛苦、家属的急迫,要求医生有很强的应变能力,做到更多的关怀备至和切身理解。病房里曾有一个髋部骨折的老年人,家人送他过来后就以各种理由推脱,不前往医院照顾。杨治涛得知后,嘱咐每天三餐时间值班的护士给他买饭送到床头,费用找他报销,而为了减少患者的顾虑,一直都跟他说是免费配送的。
每每遇到沟通不了的病人,同事也无“后顾之忧”,因为杨主任总能沟通好,所以主任办公室变成了“沟通办”。“科室是大家的,但是我总负责只要是为了病人,你们放心干,我给你们兜底。”
作为颍州区残疾人鉴定的专家,每周五下午都会在门诊耐心的进行鉴定工作。而残疾人多腿脚不便,为了更好的服务患者,无论严寒酷暑,自己开车下乡进行入户鉴定,最大程度的减少了患者多部门奔走的不便。
他是工作上的“拼命三郞”
刚搬入新院区时,因为人员紧张,三个人要兼顾门诊、病房、手术,却未出现一例医疗差错。相较“老六院”数倍工作量的强度,也没有将他压倒。同事口中的铁人凭借着为病人排忧解难的信念挺过了最艰难的几个月。而为了方便群众,每周六、日都会自行开车前往颍州区内村室卫生院,为群众解疑答惑,开展义诊。
2020年初,新冠疫情肆虐,为了更好的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大年初一他顾不上陪伴家人,毅然投入到防控工作中去。每每回忆起那时候,他总是笑着说“一天一顿饭可以,一个月不回家也可以,但工作总要有人干嘛。”
而现在,为了群众的新冠疫苗接种,主动下乡入户进行疫苗接种评估,确保疫苗接种落到实处。
凝聚力是一个团队的灵魂。经过4年多的发展,成立时只有三个人的骨科,现在已经是一个十多个人的科室了,能稳步向前的发展,是科室内每一个人共同努力的结果。为了更好的起到带头作用,以身作则。两年前正是科室的上升期,同时也是孩子高考的关键时期,而他为了科室的发展,放弃了对孩子的陪伴。严以律己,通过不断的学习与争取,拿到了安徽省省级课题、阜阳师范大学校级课题等成果,调动整个团队的积极性。而凝聚力的体现,正是这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学习是勇攀高峰的唯一途径。
短短四年,他的头发白了染黑,黑了又变白,四十多岁就有病人亲切的喊他“医生爷爷”。
他是年轻职工的“良师益友”
年轻人是清晨的朝阳,是后备的力量。为了年轻人更好的发展,带着科室的后辈报考研究生,拾起课本陪着他们一起看书;为了帮助他们夯实专业基础,科室内的讨论让年轻人首先发言。每月进行一次考试,督促学习。个人的进步就是科室的进步,科室的发展就是医院的发展。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医学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自然科学,杨治涛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拓展眼界,提升自己的医学与人文水平,才能更好的为患者谋福祉,更多的回馈社会,不枉这一身白衣,一腔热血。